
编者按:股票配资平台官网平台网址
天地之中,时间脉动。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文明跨越数千年的时间密码,凝聚着古代先民观天察地的智慧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为加强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深化中华文明交流互鉴,推动节气文化繁荣兴盛,加快建设文旅强省,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特别策划,与顶端新闻联合推出“天地有节,中原有声”系列专题文章,聚焦节气文化的智慧之源、中原之韵、创新之路与传播之声,系统梳理二十四节气文化的渊源、发展、转化与影响,探寻二十四节气如何从古老的农耕文明走向火热的当代生活,如何从朴实的中原沃土辐射辽阔的中华大地。
本期聚焦中原之韵,推出《从登封观星台到贾湖骨笛:中原大地的节气印记》。
河南省社科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 梁燕
在中国古代历书文献中,《汉书·律历志》以一句“天效以景,地效以响”揭示了古代中国时间哲学的奥秘:苍天通过日影(景)的变化昭示节律,大地则通过音律(响)的鸣动回应时节。其中,“景”是圭表测影的智慧,“响”是律管候气的玄机,二者共同构成了先民洞察天时、制定历法的两大基石。
展开剩余84%一、登封观星台:天地之中的节气起源
在中国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屹立着一座举世闻名的建筑——观星台。它是中华先民“观象授时”智慧的最高结晶与物化象征。这里被古人尊为“天地之中”,是二十四节气体系得以科学定型、并最终上升为国家典制的神圣之地。
(一)求证“地中”:政治合法性与历法精确性的统一
登封观星台的核心价值,首先在于它标识了古人宇宙观中的“地中”。这个概念并非简单的几何中心,而是集政治权威、哲学思想和科学测量于一体的复合体。《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意思是,用圭表测量日影,在夏至这一天,表影长度恰好是一尺五寸的地方,就是“天地之所合、四时之所交、风雨之所会、阴阳之所和”的“地中”。“尺有五寸”的影长意味着此地是宇宙秩序在人间的完美投影点,在此处测得的历法最具权威,能“允厘百工,庶绩咸熙”(《尚书·尧典》),即公正地治理百官,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因此,寻找并确立“地中”,是历代王朝彰显其“天命所归”、实现有效统治的头等大事。周公在此“测土深,正日景”,其目的不仅是科学测量,更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宣示,表明周王室占据了沟通天地的唯一通道,其颁布的历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合法性。
(二)圭表测影:从“平气”到“定气”的科学飞跃
观星台由两部分组成:高大的台身是“表”,台下平铺的石圭是“尺”,合称“圭表”。其工作原理朴素而精妙:通过测量正午时分表影在石圭上的投影长度变化,来确定太阳运行的规律,从而划分节气。冯时先生指出,古人最初采用“平气法”,将一个回归年(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约365.2422天)平均分为24等份,每一份就是一个节气。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不够精确,因为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速度并不均匀(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隋代天文学家刘焯发现了太阳运动速度的不均匀,他将太阳运行的黄道面均匀划分为24份,太阳每运行到一个等分点就是一个节气,由于太阳运动速度有快有慢,因此每个节气的时间间隔并不相等。例如,冬至前后太阳运动快,两个节气间隔约14天;夏至前后运动慢,间隔则接近16天。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立“授时历”时,采用了更科学的“定气法”,登封观星台正是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时在全国建立的27个观测站的中心站。其空前精确的观测数据,使得《授时历》的回归年长度(365.2425日)与今日世界通行的公历(格里高利历)仅差26秒,但比其早了三百多年。这一成就,标志着二十四节气的测算从经验性平均迈入了基于真实天体运动的精确科学阶段,是天文历法史上的巨大飞跃。
登封观星台,以其“天地之中”的神圣地位、圭表测影的科学方法和“定气”的精密历法,为二十四节气提供了最权威的时空坐标和科学基础。
二、贾湖骨笛:律管候气的古老智慧
在登封观星台之前数千年,更古老的节气观测方式已在中原大地出现。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是一处距今约9000年至7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重要遗址,该遗址1986年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七声音阶乐器贾湖骨笛。在此之前,世界各地都有新石器时代骨制乐器出土,但大都由于年代久远、毁损严重而不能再为今人重新吹奏。
(一)贾湖骨笛:改写音乐史的远古天籁
贾湖骨笛的发现改写了中国和世界音乐史。经专家测音研究发现,这批骨笛已具备五声、六声甚至完备的七声音阶结构,也就是人们熟知的 Do, Re, Mi, Fa, Sol, La, Si七音,打破了先秦只有五声音阶的结论。张居中、萧兴华等人研究发现,贾湖骨笛存在共通的C6音高,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其他遗址发掘的陶制乐器,也普遍呈现出C6音高,周代曾侯乙墓编钟的核心音“宫”音同样为C音,该音高流行九千多年与当今世界普遍接受的音高标准相契合,表明古今中外人类对该音高存在跨文化的共同认知。萧兴华经过测音分析指出,贾湖M341:2号骨笛发出的音与通用的“十二平均律”相比,最大误差不超过5个音分,比许多现代专业音乐人士的听觉分辨力还要小,现代最专业的器乐演奏者都难以听出它与十二平均有何差别。究其原因,他引述了黄翔鹏的观点,认为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寂然恬静,没有现代社会中各种机器、交通和电子设备产生的人为噪声干扰,那时人们的耳朵可能对声音的辨别能力更强,对音高的细微差异也更加敏感,如此才能不依赖任何仪器制作出这样精准的乐器。
(二)律管候气:音律与节气的神秘联结
贾湖骨笛作为上古乐器无疑具有难以估量的音乐价值,但其在远古时代的制作与使用仅仅是古人为了欣赏音乐之需吗,冯时先生指出纯粹为了欣赏而作的音乐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很晚才出现,先民创制音律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其实是判定节气,在其著作《中国天文考古学》一书中,他给出了河南舞阳贾湖骨笛与天文节气关系的精妙阐释。冯时认为贾湖骨笛的发现,为探索中国古代一种极为古老而神秘的“候气法”提供了关键的考古学证据,而这些骨笛其实就是“骨律”,中国传统的十二律在贾湖时期已经形成。十二律管分为六律(阳)和六吕(阴),相传为黄帝的乐官以竹节制律管模仿雄凤和雌凰各发出的六声鸣叫而得,分别与一年的十二个月及二十四节气相对应。“律管候气”就是将律管按照一定的方位次序埋在密闭空间的土地中,让上管口与地面平齐,当节气变换、“地气”萌动之时,相应律管中填充的葭莩灰(芦苇内膜烧成的灰)便会飞出,以此作为节气到来的标志,亦称为“律管吹灰” (郭璞注曰:律管,可以分气者也)。相关古籍对此有所记载,《尔雅》曰:律谓之分。《尚书·尧典》云: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古人认为,音律(特别是冬至日候气的黄钟律管发出的基准音高)与天地之气相通,是永恒不变的天然标准,协时月正日,制定历法,使人类的活动与天地的节拍保持一致,用源自天籁的“律”来统一度量衡,是将人间的规范与宇宙的法则相联系,也是中华文明早期关于标准、秩序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宏大思想的集中体现。
值得关注的是,冯时先生认为贾湖骨笛的墓主人很可能是上古掌管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启(立春、立夏)闭(立秋、立冬)八节时令的“八能之士”,他们能通过音律来调校历法,遗址中恰巧有八座随葬骨笛的墓葬中同时也发现了用于占卜的龟甲,这与《续汉书·律历志》记载候气法的一个原则“效则和,否则占”暗相应和。他还引述了《北史·信都芳传》中候气法的史料,当丞相仓曹祖珽向信都芳请教失传已久的“律管吹灰”之术时,他潜心研究十余天后指出关键在于使用“河内葭莩灰”,使用后就成功复原了这一奇技。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河内葭莩灰”就是古时河内地区,也就是今天河南黄河以北一带特有的芦苇薄膜烧成的灰,有了它才能完成这项精密的候气实践,从上古舞阳贾湖骨笛到北朝信都芳的“河内灰”,皆与四季分明的中原大地紧密相连,这条以音律窥探天时的智慧长河,在中原厚土上刻下了节气文化最深邃的印记。
三、中原沃土:节气智慧的文明韵律
河南,这片被先民认定为“天地之中”的土地,不仅是二十四节气科学体系的发源地,更是其精神内涵的孕育者和活态传承的实践区。节气智慧从这里出发,早已超越地域与时代的界限,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从一种精准的农耕法则,升华为全民族“顺天应时、张弛有度”的生活哲学与精神底色。
中原沃土,是节气从自然节律转化为文明节律的关键舞台。四季分明的气候为系统观测自然变化提供了绝佳的“自然实验室”,而长期作为华夏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的地位,则赋予了河南将地方性知识上升为国家典章制度的能力。起源于登封的圭表测影,从王朝垄断的“王官之学”,迅速下渗为指导整个黄河中下游流域农耕生产的普遍法则,完成了从神秘天象到普惠万民的关键一跃。正是通过中原地区的辐射与传播,节气文化才得以扎根于广阔的疆域,成为维系中华农耕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基石。
这一古老的智慧从未止步于历书文本,而是生动融入日常,成为一种“活态”的文化实践。在发源地河南,至今仍能感受到其蓬勃生命力:冬至登封的“千人饺子宴”、清明中原的祭祖踏青,以及“冬至饺子夏至面”“立春咬春”等习俗,早已随文化迁徙成为全民共享的集体记忆,使节气超越时间框架,演变为凝聚民族情感的文化纽带。更重要的是,节气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提供了张弛有度的节律参照,其尊重自然、追求和谐的核心精神,正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契合。
节气文明的脉络清晰而雄浑:从九千年前贾湖先民于律管中聆听大地微响的初心,到三千年前登封周公在圭表上丈量日影的执着,再到今天融入寻常百姓家的一餐一饭、一举一动——二十四节气完成了一场从“天地之中”的科学发现,到融入“国民血脉”的文化嬗变。它是一部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活态史诗”,塑造了中华民族敬畏自然、勤勉务实、充满韧性的生命节律与精神底色。
来源:中原策股票配资平台官网平台网址
发布于:河南省金领速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