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宦官干政误国的事例不胜枚举,其危害之深远难以尽述。宦官,这一特殊群体又被称作太监,是中国封建王朝中专为皇室服务的奴仆。他们与皇帝朝夕相处,较之外戚和朝臣往往表现出更为绝对的忠诚。因此,当强势的帝王们致力于中央集权时,常会将重要职责托付给这些近臣。作为皇权最直接的依附者,宦官们往往因皇帝的宠信而逐渐干预朝政,甚至酿成祸国殃民的悲剧。然而令人惊叹的是股票配资平台官网平台网址,就在宦官专权达到顶峰的晚唐时期,却出现了一位备受后世敬仰的贤宦——张承业。
一、渐获宠信,执掌军权
唐代宦官势力的膨胀并非偶然。唐太宗曾以史为鉴,严格约束宦官权力;但到了中宗、玄宗时期,为维持奢靡的宫廷生活,宦官数量急剧增加。此时的宦官还仅限于侍奉帝王起居,尚未染指朝政。直到安史之乱这场浩劫彻底击碎了盛唐的繁华,宦官们才得以逐步蚕食皇权。
唐代宗堪称宦官乱政的始作俑者。他的登基很大程度上仰仗其父肃宗宠信的宦官李辅国。在位期间,代宗对宦官们极尽纵容,不仅允许他们肆意搜刮地方财富,更让他们参与朝政决策。李辅国、鱼朝恩、程元振等权阉先后执掌禁军大权。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代宗最终又亲自铲除了这些由他一手扶植起来的宦官,以确保皇权不致旁落。
展开剩余75%德宗即位初期反其道而行,大力打压宦官势力,重用贤臣,一度呈现中兴之象。可惜在削藩问题上操之过急,导致兵变爆发,被迫重蹈其曾祖父玄宗的覆辙,仓皇逃离京城。流亡途中,德宗既愤恨于节度使的骄横,更痛心禁军的无能——他信任的将领在叛军入城时竟无法组织有效防御。而一路护驾的,恰恰是他曾经打压的宦官窦文场、霍仙鸣。这种鲜明对比让德宗彻底转变了对宦官的态度,回京后立即效仿父亲的做法,将禁军大权交予二人。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决定会为日后权力的失控埋下隐患。
二、干预废立,独留贤名
北宋名臣欧阳修曾精辟指出:宦官之祸非一日之寒,必待君主骄奢懈怠时乘虚而入。安史之乱后,唐朝有为的君主虽压制宦官却不得不倚重他们,而昏庸之主则直接将权力拱手相让。其中最关键的是宦官掌握了禁军,这才获得了干预朝政甚至废立君主的资本。在与奸相的勾结下,大唐国势日渐衰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承业的出现显得尤为难得。欧阳修赞其伟然可爱,苏轼、司马光等文坛巨擘也对他推崇备至。张承业虽为宦官,虽身处浊流,虽手握重权,却始终恪守本分,对大唐忠心耿耿。
张承业的前半生仕途顺遂。在懿宗、僖宗这两个由宦官拥立的皇帝时期获得提拔,并在外派监军时与晋王李克用结下深厚情谊。天复三年(903年),在宰相崔胤诛杀宦官的风暴中,正是李克用的庇护使他幸免于难。这份恩情让张承业誓死效忠。当朱温篡唐并大肆屠杀李唐宗室时,李克用仍坚持使用唐朝年号,以复兴唐室为己任。虽非李唐血脉,却赢得了张承业的誓死追随。
三、托孤重臣,忠贞不渝
李克用是否真心复唐已无从考证,因他在朱温篡唐次年便病逝。临终前,他命长子李存勖继承遗志,并托付张承业等人辅佐。从此,张承业成为李存勖最重要的支柱。在李存勖因丧父而悲痛欲绝时,是张承业劝其振作;当叔父李克宁发动叛乱时,是张承业助其平定;面对朱温对滁州的围困,又是张承业建议李存勖亲征解围。
在张承业的辅佐下,李存勖很快稳固了基业,在与朱温的对抗中站稳脚跟。为表感激,李存勖以兄礼事之,甚至亲至其宅第拜见张母,赏赐无算。面对如此殊荣,张承业始终保持清醒,既不越权干政,又不忘本心,仍自称唐朝河东监军使。
晚年的张承业继续为李存勖和大唐竭忠尽智。他多次进谏并助李存勖攻灭称帝的刘守光。当李存勖与后梁皇帝朱友贞对峙时,张承业坐镇后方,效仿萧何积聚粮饷,招募兵马,安抚流民,劝课农桑,为复兴唐室不遗余力。
然而当后梁将亡之际,李存勖也萌生了称帝之念。时年七十六岁的张承业闻讯,不顾病体,命人抬着他从晋阳赶赴魏州,当面劝谏:今大敌未灭,而急欲称帝,恐违先王本意。这位始终心怀大唐的老臣,希望以唐朝河东监军使的身份终老。可惜李存勖已非当年那个需要他扶持的少年郎了。这个细节生动展现了张承业至死不渝的忠诚,以及时代变革下个人命运的无奈。
发布于:天津市金领速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